20世纪的中国出版业从纸介载体的单亲家庭发展成为集声、光、电、磁等多种介质载体的庞大家族。可以预见的是,21世纪中国的出版业将会更加繁荣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朝阳产业”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,出版正在成为一个大众话题,尤其是在国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和中国将加入WTO的背景之下。
《话题》旨在感受出版业的变化,聚焦出版人的思考,勾勒新世纪出版业发展的走势。既是“话题”,就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关注。希望大家既成为我们的读者也成为我们的作者,既给我们提供“话题”,又发表您对“话题”的见解。
什么是畅销书?似乎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概念。在美国,销量在10万册以上精装书可称得上是畅销书;简装书的销量在20万以上方可称为畅销书。畅销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。对于作家来说,可能会一鸣惊人;对于出版社来说,则可能会塑造品牌甚至会拉动整个图书市场。
中国书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畅销书时代。书市中的热点“各领风骚三五月”,而这些热点往往由一本畅销书引发。赵忠祥的自传掀起了一个浩大的“明星自传热”,《死亡日记》则引出一系列的关注死亡的话题和日记体图书,《中国可以说不》带来一系列的“可以”或“为什么不可以”喋喋不休的争论……畅销书动辄销售几十万、上百万册,且总能成为传媒的宠儿。
我们不能不关注这一话题。
无需争论,图书的销售量是最好的答案。倪萍的《日子》销量达90万册,白岩松的《痛并快乐着》销量为48万册,韩寒的《三重门》销量为47万册……动辄能卖出几十万册,“畅销书作家”的称谓便当之无愧。
谁是今天的畅销书作家?
名人效应是永不过时的卖点。余秋雨以《文化苦旅》走红,《霜冷长河》、《千年一叹》相跟受宠;王朔的小说借助其改编成电影的势头,在90年代初风靡全国,之后几年沉寂,去年出版了《看上去很美》,虽然遭到很多批评,但销量仍然十分可观,其后以《我看金庸》成为传媒焦点,为《无知者无畏》《美人赠我蒙汗药》的销量埋下伏笔。由于有固定的读者群,名家新作本本走红,都有大的覆盖面和市场效应。接力版推出的“刘墉散文书系”,包括《我不是教你诈》《对错都是为了爱》等共16种,每种平均发行量在10万册以上。
媒体互动使作家声名鹊起。《小姐你早》、《永不瞑目》、《牵手》、《突出重围》……影视传播可能带动起畅销书的销售甚至作家的人气,有些书商甚至不问书的内容,光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就乐于订货。漓江出版社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太平天国》《幸福时光》同样是借影视东风。
热点是大众不衰的话题。有关素质教育的出版物如海南版的《本领恐慌》、作家版的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、接力版《做人与做事》、广东教育版《素质教育在美国》等之所以受欢迎,是因为关注了素质教育。
互联网为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信息。比如《智圣东方朔》,网上访问达20多万人次,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依然销量见长。
在国外,畅销书已形成较为成熟、规范的市场。但在中国,尚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的新生事物。所谓畅销书不是指图书品质本身,而是在整个图书市场流通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个流通的概念,图书本身具备的品质及市场论证是判断畅销书的依据。如何判断一部书是否畅销,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编辑的眼光。
作家出版社副社长白冰认为,图书有三种类型。一类是口碑形,如《相约星期二》,没做很大的宣传,同样在读者中大行其道;一类是必须宣传炒作的,如《马语者》、《英国病人》,如果不充分介绍书的特色内容,读者不会很快地认识书的价值;这两种类型的图书很容易成为畅销书。另外还有一类是“死胎”,不具备任何一种因素,即使耗尽时间精力,也毫无用处。书的畅销与否由其内在品质决定,并非每一部书通过运作都能达到畅销的目的。
国外的出版业在对作品进行推介时,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,其中作品内容占12%,作家知名度占36%,作品形式占10%,其它还有出版社是否充分的宣传策划。综合得分越高,成功率越高。如果文化价值、艺术价值、市场价值等重合在一起,便是好的畅销书,但这三种价值往往又是分裂的,有些畅销书只具备一种或两种因素。
在国外销售3000万册的《哈里·波特》来到中国并没有水土不服,第一次印刷的20万册已销售告罄,第二次印刷15万册。这部书的运作成功,给出版界带来了很大的启示。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说,图书市场的创新、培育与宣传可以说是畅销书的武器。《哈里·波特》在海外创造了出版奇迹,各媒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报道,先声夺人地引起读者关注;引进版权时各出版社的版权之争也具有新闻价值;人民文学出版社争得版权后,为防止盗版,采用专门生产的有色特种纸及异型书签,去年10月6日同一时间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上市,并请来儿艺的演员进行现场促销,在新华书店购买该书的读者将获得有哈利·波特形象的小礼物;从引进之初到出版之后,种种有趣的话题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。
出版界内同样机遇丛生。有眼光的出版社会牢牢抓住,挖掘畅销书的潜质。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底出版《突出重围》,至次年5月份销售5千多册,这时南斯拉夫科索沃战争,国内群情激奋,这一科技强军的主题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。人文社立即去军队、北大等各地送书,做了一系列宣传活动,至去年年底,《突出重围》销到5万多册。改编成电视剧播出后,他们进一步促销,共销售10万多册,现在已成为常销书。
聂震宁打了个非常贴切的比喻:长跑或者竞走,后面的运动员如果紧跟着第一名跑,在冲刺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前3名。对于创新能力不强的出版社,跟踪战略在图书营销上是很有效的。但是有追求的出版社不会满足于跟踪,描红似的重复出版不能体现出版社的特色及文化内涵,有抱负的出版社往往会另辟蹊径。
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电视剧在全国放映后,全国有24个版本抢占市场。漓江出版社则在创意及宣传上别开生面。总编宋安群说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原来的版本都是节本,他们就从全译本这个角度做宣传,引起媒体关注。漓江社把剧照和搜集到的历年出版俄罗斯版本的彩色剧照用做插页,并对原有图书进行包装,将名家的评价也附在书里。黑白插图本、彩色插图本、电视剧版本都赶在电视剧开播同时出版。
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已经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。作家出版社引进《马语者》时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宣传:引进之初,一签订合同就开始预支阶段的宣传;出版后,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告知阶段的宣传;之后,再进行评论阶段的宣传,请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如实评判,进行导读。在《马语者》行销全国后,又作为一种现象进行分析。为防止盗版,全国统一发货,迅速占领市场,宣传网点遍布全国。
广东教育出版社的《素质教育在美国》出版后,出版社立即请作者从美国回来到大学讲学,同时在各界媒体发表了43篇评论文章,对图书发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,销量达10多万册。接力出版社在推出卢勤的《做人与做事》的同时,在广西举办广泛读书、征文活动,配合演讲签名售书,收到很好的效果,在南京书市上一天销售5000本。
盗版书成为制约畅销书运营成功的最大障碍。图书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,畅销书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盗版,华艺出版社推出陆幼青的《死亡日记》首印了2000册作为样书,结果盗版先正版上市。发行部主任黎波去湖南长沙,发现一家卖正版的《死亡日记》,却有八家卖盗版书。畅销书受到盗版书的四面围剿,生存环境艰难。为防止盗版,各出版社每出版一本畅销书都要绞尽脑汗,如临大敌。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推出《汉英双解新华字典》,投资30多万元进行黑白水印防盗措施,漓江出版社的刘墉作品系列在各地书店同时上市抢占市场,作家出版社出版《霜冷长河》时,先进行市场摸底后进行风险经营,印刷23万册,7日内一次性覆盖全国市场,不给盗版书时间和空间。
此外,出版社“群体意识”较强,一种书畅销上榜,可能带动其它畅销书,结果大家争相效仿,都在同类书上下功夫。赵薇在电视剧《还珠格格》及其续集中大出风头惠及出版。不仅花城、南海两家出版社的图书《还珠格格》销售了几十万册,《还珠格格》剧中的演员也趁机火了一把,仅图书就有《小燕子——女生赵薇》、《千姿百态小燕子》、《从灰姑娘到小燕子》、《超级优秀生——苏有朋》《真人真美丽:林心如》、《深情尔康——周杰走过》等版本,销量大都也在几万册。一部《太平天国》出来,同类题材的图书又是几十个版本,然而这回没“跟好”,大多数出版社还是碰壁而止。漓江出版社总编宋安群说,影视互动在选择上首先应该是“血亲”关系、“直系亲属”,旁系没有太大的吸引力。比如漓江版的《太平天国》是张笑天根据自己的小说亲自改编,销售看好。
畅销书运作情况如何,是出版社运营机制成熟的标志。作家出版社现在销量达3万册以上的图书有33种,占全年图书产值的近40%。畅销书可以拉动图书市场,使出版业有更大发展。其次,可带动全品种销售的良性循环。一家出版社畅销书多,说明出版社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强,可以扩展发行份额,带动全品种销售。同时,畅销书销售周期短,资金回笼快,也给出版社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回报。畅销书可以打造品牌。读者认为好看,书商认为好卖,同时也可以吸引作家,不断扩大新的出版资源带来良性互动。信息时代追求有效的文化传播,出版社有责任使好书有更多的读者及更大的市场覆盖面。一本书畅销后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畅销书的增多,实际上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编辑、发行、营销队伍,锻炼了他们的政治意识以及市场观念。
畅销书是千变万化的,我们不知道读者明天会突然喜欢哪本书。或者即使知道了他们喜欢的书,看了后也不明白读者到底喜欢书里的哪一部分。比如乔伊斯的《尤利西斯》、普鲁斯特的《追忆似水年华》,很多人是认为写给作家看的,因为它的语言优美,有叙事技巧,对大众读者来说阅读可能很困难,但仍有大量的读者排队购买。市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显示出强大的影响。
引进版图书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,新的世纪似乎应该有所“爆发”。出版社在选择,读者也在选择。加入WTO后,文化交流增多,引进版图书可能会走红。名家传记及大众关注的话题也将持续不衰,随着网络神话的破灭,真正有实力的网络文学会走红。出版社与互联网结盟,但对出版此类图书的选择会更加慎重。跨世纪的文艺类图书,年选书系也会继续畅销。漓江出版社的《中国年度最佳作品系列》共23种,今年的选题可能会向纵深开掘,更加重视图书结构。
畅销书市场的起伏,文化的多元化,带给畅销书的不可知性越来越大,出版者如何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,将是一个新的课题。文学基于市场的需求,在寻找自己的读者的同时,也在促使出版社及作家不断分流和重新定位。畅销书如何做得更好大有文章可做。目前,很多畅销书作家还缺乏畅销书意识,有人认为追求畅销书会泯灭作家创作个性,会泯灭读者的阅读个性及选择。实际上,作品接近市场、接近读者,才能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。很多出版社有很多具备畅销因素的图书,但因为宣传不到位而被埋没。对于出版社来说是遗憾,对于作者和读者更是一种遗憾。
由中国书刊发行协会组织举办的全国优秀畅销书评选,自1991年举办以来,已先后评出13批共2100多种优秀畅销书。
近期,正值第13批评选结果揭晓之际,记者采访了发行协会的有关负责人。我国目前尚无出版管理机关设置的有关畅销书的评选,作为行业协会主办的这个奖项,无疑带有较大的权威性。
据记者了解,被入选发行协会优秀畅销书的读物,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要素。一是书籍的内容质量、编校质量较高,社会效益好,符合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;二是经部分书店的销售证明,确实受到读者欢迎,销路较快,经济效益较好;三是读者需要面较宽,在近二年内出版(或重印)的一般图书;四是必须符合国家的出版管理规定。
总之,要做到“在畅销基础上的优秀,在优秀前提下的畅销”。